河南省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危房改造、特色小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利用等工作,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15个镇,坚持产业建镇、文化兴镇,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温县赵堡镇以太极文化为主导产业,实施“太极+”战略,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培训及旅游等,每年接纳拜师学艺的太极拳爱好者5000余人,发展太极服饰、器械、练功鞋等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门店,年销售额3000万元。禹州市神垕镇大力发展钧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转移就业3.07万人,全镇去年GDP已达2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财政税收累计3301.2万元。巩义市竹林镇是以党建引领的工业强镇,现有上市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同时结合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营收突破1.4亿元。林州市石板岩镇主导写生旅游,共有写生基地、农家乐304家,中央美院等283家院校在此挂牌,去年共接待各类写生、摄影、旅游、休闲、运动体验人员220万人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3.5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建筑业税收376.71亿元。建筑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引擎。
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强?河南省顺势而上、借力发力,紧紧抓住简政放权“总开关”,在“放管服”上见成效。下放权限内建筑业企业专业承包资质审批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材料,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搭车”事项和前置条件,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报材料由39个减少至7个,同时取消施工监理合同备案、安全监督备案、质量监督登记,将其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联合办理。清理规范各类证明,取消4个证明材料和16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河南省坚持对标“浙江标准”,严格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优流程”要求,邀请省编办专家对212个子项全面深入审查,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审批服务事项通用目录。按照同一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一条线、十同一”规范标准,征求各市县意见,高标准完成“三级十同”清单,并针对审批服务事项逐项编写政务服务指南,标准化工作规程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118个省级审批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大厅实现“综合受理、信息共享、集成服务”,勘察设计处利用“二维码”识别,实现了省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豫登记“零跑腿”。
以放管结合为重点,在监管上做文章。制定《河南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试行办法》、《河南省建筑市场信用信息记录和公示管理办法》、《河南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全省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体系,将企业信用与评优评先、资质资格审批、招标投标紧密挂钩并严格落实。
依托“河南省工程造价市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延续和造价工程师延续注册进行考核,逐步消除僵尸企业、企业挂靠、恶意压价、人员挂证等乱象。
供水、供气、供热工程报装时限得到进一步压缩:供水工程报装时间由原来30个工作日压缩至11个工作日,供气和供热工程报装时间由原来2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实行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服务及办事程序,设立抢险、抢修和服务电话,确保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为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网上办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起草了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网上办理实施方案,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通过组织召开投融资洽谈会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会拉动投资,先后邀请近490家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方,公开发布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436个,投资总额8765亿元。
在改革优化外省建筑业企业进豫备案的基础上,营造统一开放的勘察设计市场,发布《关于省外勘察设计企业进豫承揽勘察设计业务企业诚信信息报送的通知》和《河南省省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豫登记备案管理办法》,优化外省进豫企业办事流程,实现电子登记备案“零跑路”。
“工改”破解
审批服务难点、堵点、痛点
“五个一”审批管理体系初见成效,“多规合一”实现重大突破……河南省以“豫快开工”为主题,在政务服务网开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特色服务专栏,打造“豫快图说、豫快承诺、豫快提交、豫快审批、豫快解难、豫快监管、豫快服务、豫快反映”8大板块,解读“工改”政策。只要点击“豫快开工”专栏,就可直接进入地市审批管理系统办理,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近年来,河南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约5.7%,年上缴税收占地方税收约14%;建筑业从业人员700万人左右,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10%。建筑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税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工改”,河南省借力发力、顺势而为。
再造审批流程。改变过去串联审批、多头审批的模式,打破部门藩篱,以工程建设项目服务需求为导向,采取“减、放、并、转、调”等方式,对审批流程、事项和环节全面梳理、大幅调整,构建分阶段审批和并联审批的全新审批流程,全面提高审批效能。2019年上半年,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郑州市、开封市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到2019年年底,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将全部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
精简审批环节。能减就减、能放就放、能并就并、能转就转、能调就调,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审批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和时限要求,制定省和省辖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推进并联审批。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审批阶段确定一家牵头部门,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各省辖市已印发并联审批配套文件,实施并联审批项目357个。
实行联合审验。推进联合踏勘、联合审查、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各省辖市印发联合审图配套文件,实行联合审图项目1249个,15个省辖市已出台联合验收配套文件。
推进区域评估和多评合一。各类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资源论证等评估评价体系。由单体把关变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变为申请前服务,区域内项目共享评估评价结果。各类技术性评估事项由串联分散办理调整为并联集中办理,推行“多评合一”,实行“一次申请、一次告知、同步编制、集中评审”,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制。申报材料短时间内准备不齐全但可以容缺的,允许先行出具预审意见,让企业往下走程序,在办理施工许可时转为正式审批手续。告知承诺制则由政府告知建设单位具体建设要求,再由建设单位作出书面承诺,由审批部门作出审批决定。政府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于实行告知承诺制的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对申请人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建设单位切实履行。申请人未履行承诺的,审批部门会及时撤销行政审批决定,追究申请人责任并向社会公开,情节严重的还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河南省在实践中感到,“一张蓝图、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一个系统”是“工改”关键所在,牵住“牛鼻子”,就可少走弯路。
“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取得突破。鹤壁市作为省市协同编制空间规划国家试点,率先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南阳市“一张蓝图”基础数据相对完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基本建成,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已经上线运行。平顶山市作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城市,完成了“多规合一”数据库建设。
“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切实到位。全省各地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了工程建设项目服务窗口,初步完成审批相关业务向“一个窗口”整合。郑州、济源、鹤壁、焦作、开封等市设立窗口咨询辅导区,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辅导机制。安阳市将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单位全部集中。
“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落地见效。多数省辖市梳理完成了“一张表单”整合申报资料工作,8个省辖市已经按照整合后的“一张表单”,在审批系统提交申报材料。截至目前,“一张表单”共实施项目292个。
“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更加完善。各省辖市正逐步加快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建设审批配套制度改革,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实现“全流程、全覆盖”。
“一个系统”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统一的审批事项、统一的审批流程、统一的申报材料固化到系统中,由“企业多跑腿”变成“信息多跑路”,提高审批效率。审批管理系统的建立倒逼审批制度改革,系统之外无审批,有效解决了擅自设立审批事项、擅自增加材料清单的问题。通过在线监控审批部门行为,对审批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和节点控制,杜绝体外循环,提高审批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还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全省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已经初步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顺利上传审批项目数据,已有1282个项目通过“工改”系统完成审批。
积极重构部门工作流程和规则,从项目主导向规划统筹转变,聚焦改革难点突破。向全省推广鹤壁市和南阳市“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经验,制定全省市县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和项目储备运行规则,使各地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
通过这一平台,在项目生成策划阶段,根据“一张蓝图”协调提出发展、空间、生态等各方意见,解决后期建设矛盾,并以此作为后期项目审批依据,加速项目生成落地,提高审批效率。
坚持放管结合,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要求各地加快建立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向“宽进、严管、重罚”转变,既要审得快,也要管得好。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优势,开发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一体、三级联动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工地监管信息的快速归集,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情况、企业和人员经营行为,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目前,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已实现与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平台对接。
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和市场禁入措施。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信息公示为手段、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将企业和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不履行承诺等不良行为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让失信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